多鳞白甲鱼(湖北神秘山洞每逢清明便)

湖北省十堰市谭山镇鱼塘河村,每到清明节前十几天,鱼塘河村村民就准备好鱼篓,来到位于位于村边的丹江支流滔河岸边,在河岸边悬崖边,离河水高1米的崖壁上,有一个小山洞,洞口约35厘米,汩汩的泉水常年从崖洞中喷涌而出。



村民之所以来到这个洞口,是因为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鱼从洞口流出。

流鱼洞年年有鱼奇景

流出的鱼为圆棍形,鱼鳞在阳光下为金黄色,最大的鱼有一斤多重,最小的仅几厘米长。在刚开始时是晚上流鱼,有几条到几十条,后来每晚流鱼有几十斤到上百斤不等,一年能流出一两千斤鱼,在60年代,这个洞口一年曾流出上千斤鱼,让当地村民得以度过饥荒。



该鱼初流出时,鱼鳍为白色,随时间推移由白色变为鲜红色,而一旦变成鲜红就预示鱼快流完了。鱼肉质鲜嫩,只有鱼背有一根骨头,没有其它小刺,味道特别鲜香,口感超过别的淡水鱼,鱼塘河村村民在紧挨着山洞的滔河里,捕到过很多淡水鱼,但是却从来没有捕到过山洞里那样的鱼。村民亲切称呼这个小山洞为“流鱼洞”。

崖洞流鱼奇景如何产生

渐渐地,“流鱼洞”的名气越来越响,也吸引了专家前来考察,专家发现这里的悬崖属于石灰岩地貌,是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也称之为喀斯特地貌。其形成过程中除溶蚀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塌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说明在地下暗河的侵蚀下,山体内已经被蛀空,在溶洞形成后,地下暗河中的水系鱼类就能在这里生活。

而在暗河中生活的鱼,经过专家鉴定发现是多鳞白甲鱼,多鳞白甲鱼是长江以北鲃亚科的唯一代表,主要借助河道中溶岩裂缝与溶洞的泉水发育,不会在江河干流生长,生存环境十分独特。这种鱼喜欢生活在水温比较温暖的环境,一般集中在天黑后出洞。

那为什么它们会在清明节集体出洞呢?多鳞白甲鱼属于暖水性鱼类,冬天北方这种很冷的温度,不适合它生存,所以它为了度过这种很冷的季节,它们就会从地下暗河游到这个洞里。这也是为什么村民从来没有看到过鱼进洞的原因。

不过,这种鱼每年入冬的时候不是集中入洞的,而是零零星星地进入,等到来年惊蛰之后,河水逐渐变暖时,山体里的鱼就会顺着泉眼流到滔河里,重新回到地下暗河中生存。

除此之外,在清明节作用,这种鱼就迎来了繁殖期,红颜色表明这种鱼进入了繁殖期,雄性的个体比会比雌性的更鲜艳,颜色更好看,鱼类学上叫做婚姻色。专家通过解剖也显示这些鱼已是性成熟体,清明前后从山体里出来是为了繁殖下一代。

因为多生活在山泉中,这也是鱼儿吃起来没有土腥味的原因。民间把其与富春江的鲥鱼、青海湖的湟鱼(裸鲤)、渤海的弓鱼和油鱼并列,称为中国“五大名鱼”。



多鳞白甲鱼在北京、陕西、山西、山东等地均有分布。但由于近几十年气候、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多鳞白甲鱼数量急剧减少,呈现濒危状态,多鳞白甲鱼国家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名录》里,多鳞白甲鱼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当发现这些鱼是濒危状态的「多鳞白甲鱼」,专家立马劝诫村民不可以吃,而一些专家可以说是气炸了,因为这些鱼属于国家的二级保护动物,不可随意捕杀。

那为什么专家会感觉到心痛又害怕呢?

那为什么专家会感觉到心痛又害怕呢?因为这里生活的多鳞白甲鱼种群数量非常多,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除此之外,这里的多鳞白甲鱼生存模式也值得关注,今后如能对其天然资源加以保护,同时解决人工繁殖等技术问题,它将是山区渔业中一种很有前途的养殖鱼类。专家心痛没有早点发现,让这么正规的鱼类资源损失。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等专家来这里研究的时候,滔河下游开始修建起了水电站,因为蓄水,将洞口淹没,多鳞白甲鱼的生态系统被打破,从2014年之后,“流鱼洞”就没有再流出过多鳞白甲鱼了,这也让专家赶到特别心痛。如果可以早点过来,那么就可以及时针对,作出保护措施。



而专家之所以感到害怕,是害怕这里的多鳞白甲鱼种群遭受了灭顶之灾,要知道,这种鱼在北京拒马河2008年调查仅发现12条野生的,泰山2009年野生的已不足1000条,鱼塘河村的多鳞白甲鱼种群是目前可知的最大的野生种群。如果因为水电站的修建,让种群遭受了灭顶之灾,可以说后果不堪设想。专家如今在思考,如何再次恢复流鱼洞“年年有鱼”的盛况,从而成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


声明:去钓鱼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胖福的小木屋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qudiaoyu.com/b/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