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带鱼(日本海岸出现皇带鱼)

地球在发生地震之前,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些动物异常的活动现象,比如大量蟾蜍和青蛙大规模穿越街道、牛马等牲畜表现出不安等等。日本是一个深受地震影响的岛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深海鱼类在浅海被发现或者被冲到海岸的现象,是要发生大地震的征兆,而且当地居民还将多达45种深海鱼类的异常,归结为具备可以预测地震的能力。在不久前,在日本鸟取县,有人在一处渔港拍摄了“皇带鱼”这种深海鱼类活动的视频,引发了当地人的担忧。


关于“皇带鱼”

其实,“皇带鱼”只是我们对其的一种形象称谓,原因就在于从外形上看,它与常见的海洋带鱼有着许多相似点。不过,从生物学分类上看,带鱼是带鱼,皇带鱼是皇带鱼,前者隶属于鲈形目带鱼科,而皇带鱼则隶属于月鱼目皇带鱼科,二者从生物学的“目”类上就有着差异,因此它们的亲缘关系非常远。


从形态上看,带鱼与皇带鱼也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比如,带鱼的嘴比较大,嘴部比较尖长,拥有数量众多且尖锐的牙齿,尾部也比较细长,身体侧扁如带,颜色基本上以银灰色为主,身上还带有细小的斑点。而皇带鱼的嘴部比较小,呈现圆钝的形状,嘴里面也没有牙齿,没有臀鳍,背鳍与尾鳍不相连,背鳍呈现红色,长度要比带鱼长得多。


从分布区域上看,带鱼的分布要更为广阔,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中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而皇带鱼主要分布在热带的深海,不容易在近海看到。皇带鱼的身长,普遍都能达到2米以上,其中鲱王皇带鱼最长的可以达到6米,体重200多公斤。由于它们不常见,而且体型巨大,因此在古代和近代,当人们发现它们的踪迹以后,常常将其与海怪联系起来的原因。


皇带鱼的身体形态,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头部的“发型”很特殊,它们的背鳍延伸到头部的部分,呈现出冠状,而且这里的鳍条,长度要比身体上部的背鳍长,就像顶着一个“时髦”的装饰物一样,显得特别拉风。


皇带鱼一般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深海中,一般所栖息的深度在数百米至1000米不等,主要以一些深海的小型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动物为食,特别喜欢捕食磷虾。在捕食时,其身体呈现的是竖直的状态,然后用嘴吸进猎物,用鳃耙来过滤海水,剩余的食物则被吞下。


皇带鱼在每年的11月份进入交配季,大量皇带鱼会聚集在南太平洋的萨瓦伊岛附近进行交配,受精卵和幼鱼则漂浮在海洋的表层进行生长发育,此后逐渐游到其它海域的深海区域。

皇带鱼很难在近海看到

之所以很难在近海看到皇带鱼,主要原因在于它们的主要生活区域,还是集中在深海区域。由于长期在漆黑的深海中生活,皇带鱼的身体表面没有鳞片覆盖,也没有外鼻孔、侧线等感受器官,对于光线的敏感度很低。它们主要依靠不停地吞咽海水,来获取周围海水中的某些特殊化学信号,然后再根据这些信号的性质、强度和变化特点,来确定自己的行动方向。


早在18世纪70年代,皇带鱼就已经被命名,但是第一次有记录的观测,则要推迟到1996年,当时还是一名潜水员在巴哈马群岛附近海域中拍摄到的。目前,对皇带鱼进行的深入研究以及解剖,还仅仅来源于被海水冲上岸的个体。其它关于皇带鱼的信息,顶多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被看到的,以及皇带鱼的体型特点以及大小等,所以说,基本上都是远距离和模糊的结论。


皇带鱼的出现和地震有关系吗?

虽然从一些研究的结果来看,世界上有一些动物,对地震前地层结构、温度等方面的微弱变化,能够产生一些反馈性的生理信号,从而推动它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但是对于深海鱼类的活动变化,到底与地震有没有关系,目前还没有准确的结论。

日本科学家们曾经做过深入的研究,从上世纪20年代至本世纪初这80多年来,将监测到或者意外发现的200多次深海鱼类出现时间,与日本在此期间发生的200次左右地震进行对比,结果发现,二者并未有明显的关联,更多的是一种巧合而已,毕竟日本发生地震的频率太高了,如果将生物的活动规律变化,与之联系起来,那么这种“巧合”在其它动物身上出现的几率,也会有同样的结果。


其实,推动着深海鱼类进入浅海区域甚至被海水冲上岸,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比如海水温度的改变、洋流的异常,在此作用下,海洋的部分生物包括浮游生物的栖息区域,也相应发生着变化,那些以此为食的深海鱼类,在追逐食物的过程中,会有一些脱离原有传统的运动路线,从而被人们所发现。


比如,美国近年来在加利福尼亚的海滩上,也发现了搁浅的皇带鱼。当地研究人员推测,是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导致了热带表层海水的温度升高,而深海区域的水温出现了下降,皇带鱼跟随着海水的食物运动,最终来到了海水的表层,并且越来越接近陆地,最终有的被海水冲到海岸之上。


因此,日本此次在浅海观测到皇带鱼的事件,并不能从根本上与地震相联系,需要科学家们对皇带鱼的生活习性、海水物理化学特征改变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变化等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或许不久后就能带给我们准确的答案。

声明:去钓鱼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优美生态环境保卫者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qudiaoyu.com/b/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