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鱼图片及名称(鱼类多达8亿公斤)

在西藏自治区有着大大小小近1500个湖泊,总面积能达到250多万公顷,占全国湖泊面积的30%。而在此基础上科学家们做过一个不完整的统计,这些湖泊里蕴含着至少8亿公斤的鱼!

因此每每有人在西藏看到“鱼儿水中游”的惬意图景,或许会产生一些疑惑:西藏同胞不爱吃鱼是吧?西藏的水域之畔看不到撒网捕鱼的景象,也看不到“钓鱼佬”神在在的踪迹。

这么多的鱼竟然能在这里活得自由自在,这么庞大的渔业资源也竟然没有人开采,难道西藏的鱼真的也有点神秘色彩在身上?

在西藏,吃了鱼会“遭报应”?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儿女,也正是因此,几乎每个民族的饮食与禁忌文化都是根据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生存习性与宗教信仰而形成的。而藏族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原因,其饮食文化的形成更是颇具复杂性与特点。

在新石器时代,藏地人民们是会打渔、吃鱼的。毕竟,考古界早在2012年就曾在西藏昌都地区的卡若遗址发现了疑似黄河裸鲤的鱼骨,在林芝的云星和居木两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发现了捕鱼用的网坠。

不吃鱼的禁忌正式算来得是从雅隆部落开始的,要知道雅砻部落可是大名鼎鼎的吐蕃王朝的前身,于公元六世纪末开始建立政权,而此时的中原大陆政权已经发展到了隋朝时期。也就是说,最早从魏晋南北朝末、隋初起,西藏地区的人们就已经开始不吃鱼了。

这时的食鱼禁忌很大因素上来源于当时的宗教信仰——佛教与苯教

西藏地区的佛教是在松赞干布的高祖父拉脱脱日年赞所在时期传入的,与西藏本土的苯教结合后在雅隆部落时期开始发展,在朗日松赞与松赞干布上位时期得到广泛传播。而这个发展路径与西藏地区的食鱼禁忌衍变高度重合。

在藏学研究专家王辅仁所编著的《西藏佛教史略》中有提到,藏传佛教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是“不杀生”,其中更是点出“杀生为三恶之手”(此处的三恶是指身三恶,另外两恶为偷盗与淫邪)。

藏传佛教的理论认为生命是平等的,众生有情、都有灵魂,各自的生命都归于自己,而非人类所创造与赐予的,所以人类也无权剥夺和杀生。

也正是因此,藏传佛教影响着藏民们认为,鱼乃有情万物之一,虽然不会说话、无法表达,但被杀戮的话也会有自己的痛苦,而这样的痛苦会诞生怨恨、造下杀孽、导致恶果,对杀生者的修行有碍,来世会遭报应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藏传佛教中,食鱼禁忌不只是针对于鱼而已,它的杀生针对性还蛮“众生平等”的,但凡是有灵有性的生物,都在禁食的范围之内。

在藏族地区,鱼作为鲁神深深影响着藏民的精神世界与信仰,就连最古早时期的渔民在典籍记载中也被蔑称为“拉网者”,因为残害生命而被视为贱民等不体面的一类人。

吃了鱼可能“不卫生”

当然,除了这个原因外,丧葬习俗也影响着藏民们自古以来的食鱼禁忌

人们都知道藏区大多数尸体都进行天葬处理,但同时在个别地区人们也会进行水葬。水葬通常用于经济条件较差、雇不起喇嘛的人家死了人时或死者是孤寡、幼童,以及犯下过杀人等恶行之时。

水葬时,尸体要么是会背到河边进行肢解然后投入河中,要么是直接用白布或毛毯将尸体裹捆,然后坠上大石弃之河中,以供奉“河神”。并且由于至今在藏族地区的水葬处理依然很频繁,不算少见,所以这可以算是藏区人们不吃鱼比较直接的原因了。

不利于鱼类繁衍

如果说西藏人的饮食禁忌文化是“表”的话,那高原鱼类的自然特性与客观存在或许就是互为表里的“里”因素了。

青藏高原确实湖多、水多、鱼最多,但是,鱼的生长周期实在太慢太长了,这或许也是制约人们以鱼为常规食物的因素之一。西藏地区的主要鱼类是裂腹鱼亚科,包括比较知名的青海湖裸鲤(湟鱼)等等。这种鱼的耐高寒性和抗缺氧性很厉害,但同时也有不少“致命”缺点。

首先就是生长周期长。裂腹鱼生长缓慢、性成熟较迟、繁殖力低,要长到500g需要长上6到9年,而且雌鱼的怀卵量也很低,更导致了每次的繁殖量少得吓人。

其次的缺点就是,裂腹鱼类的卵基本上都有毒,必须在100摄氏度高温5分钟后,才能破坏毒蛋白质。这鱼长得慢还有毒,简直是封“死”了人们的食用之路。

然后更重要的是,高原上还不是只有裂腹鱼一种鱼生长周期长而已,这儿的所有鱼类受到高海拔、超低温、缺氧环境以及营养物质少等因素影响,生长周期都慢!这要是藏区人民以鱼为生的话,怕不是饿死就是冷死了。

根据著名生态学家罗伯特·麦克阿瑟和艾瑞克·皮安卡提出的最优化觅食理论,捕食者在捕食时总是倾向于选择能量回报率更高、更直接有效的食物。而在青藏高原地区生存的鱼类能提供给人们的能量自然也比不上牛羊肉了,更别提牛羊在藏区有着丰富的、更为优势的水草环境,生长速度也比鱼类快得多。

当然这里得提一句题外话,藏区虽然禁止杀生,但出于摄入热量的考虑还是得吃肉,于是也就诞生了世袭的、继承性的、固定的牲畜屠宰场所和屠夫人员。电影《冈仁波齐》中,一心想要去到冈仁波齐朝圣的江措旺堆就是藏地屠夫。

随着西藏解放、时代发展,藏区人民如今对于食鱼的态度已经不再和之前一样是一味地拒绝与禁止了,但出于对鱼类的了解实在有限,人们餐桌之上出现的也还仍局限于鲤鱼、带鱼等常见的鱼种里,甚至还会出现鱼在桌上、但仍然不知道鱼名字的情况。

不可否认的是,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实在孕育了许多丰富且珍稀的鱼种,比起以这些既不管饱又无法增添足够热量的鱼类为食,还不如将其作为生态环境中的瑰宝保护起来。

在西藏地区,人们为了保护珍稀鱼类资源,让它们能够自由上行和洄流,还特地建了水电站专设鱼道、养护基地、增殖放流站等推广点;为了保证某些江段才特有的鱼种,还特意建设了合作社与基地……

藏民的食鱼禁忌来源复杂,包括了民族道德观念、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等因素,研究它们的意义在于从地方性知识中了解、并寻找可行性路径,而非一味地批判其是原始落后的、简单无用的糟粕文化。

大美西藏,这里美的除了秀丽风光、魅力风情以外,人文文化也因特有的历史而被赋予不一般的意义。


参考资料:

  1. 卢善龙、金继明、贾立、张磊、马津:基于MODIS MOD09Q1的青海、西藏湖泊水面数据集(2000~2012年),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17,2(02)
  2. 拥中:三界神灵观念下的藏族禁忌食鱼现象,中国西藏网,《中国民族报》
  3. 次顿:藏民族饮食禁忌文化成因分析——以规避食用鱼类为例,文化产业. 2019(01)
  4. 温梦煜:藏族食鱼规避的成因与演变,兰州大学
  5. 刘海平、朱宏云:西藏鱼类资源保护的地方立法现状与思考,家畜生态学报. 2013,34(01)

声明:去钓鱼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Hi科普啦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qudiaoyu.com/b/50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