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钓水太清怎么钓鱼(水清难钓鱼)

在中国人传统生活中,谚语、俗语贯穿其中,因为这些谚语、俗语,都是老百姓用最生活经验统计之后,用质朴的语言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对钓鱼人来说,更是如此;比如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清水池塘不养鱼,又比如浑水才能摸鱼等等,都是看似简单,但都蕴含着一些比较质朴的道理;

但是,如果单就水质问题,仅凭肉眼观察水质肥瘦,尤其是瘦水难下竿,清水难钓鱼,这些俗语、谚语,就下结论,水越清澈、水质越瘦,鱼群就不容易存活,鱼不好钓,这就有点武断了;

说道这里,肯定有钓友会反驳,难道不是水质越好的水域,鱼的肉质就越好么?明明有很多水域清澈见底,渔获爆满,鱼的肉质也非常嫩,反而是浑水做钓,钓上的鱼都没办法吃啊;

其实,这就是本文要阐述的一个核心问题,关于水质和水的清澈度,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是不是水质瘦就等同于水质清洁,而水质清澈的水域,到底能不能钓到鱼,钓到很多鱼,那就要从以下几个维度来了解一下了;

一、水质和水的清澈程度,原则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在大多数钓友的认知中,我们对水质的判断是非常简单粗暴的,清澈见底的水域,必然水质不错,看上去浑浊不堪,连水底都看不到的水域,必然水质糟糕;

其实这个观点就纯属谬论了,举个例子,大多数人工渠,因为有人定期清淤、清理垃圾,所以大多数情况,不说清澈见底,但也相差无几,但是这种水域的水,谁敢直接生喝,拉肚窜稀立竿见影;

而大多数野外自然河流,如黄河、长江的主支干,如果周围方圆几十公里没有生活区、工业区,就算水色浑浊如泥浆,舀上来的水,略微沉淀一下,中上水层的水是可以直接饮用的;

在这里,就要明白第一个原理,水色清澈与否,主要看水中的杂质、微生物含量、水藻的存量和密度有关,和水质是肥是瘦,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而鱼是一种非常低级的生物,水质的肥瘦,决定着其生存环境,能否给其提供完整的食物供应链,清澈与否,最多也就是在危险来临的时候,能不能提前感知,仅此而已;

二、清澈能见底的水,不一定是干净的水

地球地表以上的生物,全是要依托太阳提供能量,才能生存,灵长类的人类如此,水底的鱼类如此,水中的藻类如此,水中的微生物也是如此;

指望太阳提供的热量,水底的藻类、微生物,会参与到水底腐泥的氧化过程,水底腐泥的氧化,则会滋生更多的浮游生物,同时给水中的藻类、水草提供一定的营养;

水藻、水草是水生昆虫的温床,这些统统都可以提供给鱼,作为鱼的食物来源,鱼在吃饱之后,再进行排泄,鱼的粪便,又可以沉落在水底,既能给水藻、水藻提供养分,还能继续加速腐泥的氧化过程;

以上种种,共建了一个闭环的生态圈和食物链条,而这个生态链中,不管缺少哪一环,都会导致这个闭环失效,换而言之,食物链也就断了;

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清澈的水域,虽然不等同于瘦水,但是清澈的水质,必然不怎么好钓,因为水越清澈,说明水中的微生物、藻类、水草就越少;

而洁净的水域,基本上是不可能存鱼的,因为没有食物链,生态圈也没有形成闭环,基本上就不可能有鱼,所以,清澈的水,不等于干净的水,干净的水,就不可能有鱼。

三、什么是清澈的水,什么是干净的水

搞明白什么是清澈的水,在实战中是很有意义的,如果水色清澈,但不是干净的水,那最多就是难钓一些,但还是可以钓到鱼的;

如果水质洁净,那就没有什么必要下竿了,因为除了特殊的水域,如溪流、山涧、山泉之外,大多数户外水域,都不存在洁净这个概念。

而确定水色清澈,还是洁净,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翻底,换句话说,就是借助器物,让水底翻涌,因为洁净的水质,水中最多的杂质,就是泥沙,几乎没有水藻、水草;

所以就算翻涌水底,最多也就是泥沙翻涌,用不了多久就会沉淀,水色很快就清澈、洁净;而清澈但不接近的水,一旦翻涌了水底,不仅水的淤泥会翻涌;

淤泥之下的微生物、浮游生物也会翻涌出来,除非水流流速较高,正常情况下,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慢慢恢复清澈的水色;

在自然水域中,除了山涧、山泉、溪流,几乎不存在洁净的水域,但是,会因为水深不同,造成光线折射后的效果不同,所以,就算是看上去比较清澈的水域,只要够深,一样有机会能钓到鱼,甚至钓到大鱼。

四、清澈的野外水域,应该怎么钓

如果钓鱼人可以自己决定水色,那必然是水色相对浑浊一些,泥浆色重一些,才适合下竿作钓,但大多数情况并不是如此,大多数水域,往往中上水层清澈透底;

越接近水底,水色越不透明,其实这才是比较正常的水色和水质,较深的水深,有很好的保温效果,适合大多数水藻、浮游生物聚集,很容易形成稳定的生态圈和食物链;

那么,我们针对这种情况,其实只要做到这么几点,钓上鱼,甚至钓到大鱼,其实并不怎么困难:

1、钓深

越是清澈的水域,对钓深就越是苛刻,因为实际上,光线的照射,在折射到我们眼中时,也就是水下70~80厘米到头了,换句话说,水下1米左右,除了借助专业设备,仅凭肉眼,已经无法观察了;

那么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语言来形容,就是清澈的水域,钓深至少要在70~100厘米以上才可以,因为只有超过这个水深,才是浮游生物、微生物开始大量聚集的水深;

然后我们结合固定水深溶氧比例,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大约的范围,就是80厘米以上,350厘米以内,是效果最好的,如果天气凉,那么就在这个范围内,越浅越好;

如果天气比较冷,在这个范围内,越深越好;如果天气比较热,如夏季,那么在这个范围之内,越深越好;

2、饵料

关于饵料这一块,很多钓友认为,是因为饵料的味型满足了鱼的需求,所以鱼才会进食,但是,我们如果从水中生态链这个角度来理解,再结合实战来看,就会得出一个不一样的结论;

只有饵料的味型、状态,越接近水底水藻、浮游生物、微生物的状态、味型时,吸引鱼群的效果就越好,这也是为什么雾化非常好、腥香十足的饵料打下钓点,往往能快速吸引大量小杂鱼抢食的原因;

因为饵料雾化后的颗粒直径非常小,很接近水底的水底、浮游生物,腥味的味型,和腐泥中滋生的浮游生物、微生物非常接近,甚至和水藻的味道,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这对钓点附近的鱼群来说,简直就是在投喂,自然会聚集以此为主食的小杂鱼;而我们在守钓大鱼的时候,酒泡也好,发酵也好,究其根本原因;

是人为模拟颗粒直径较大的饵料在水底的氧化、腐败过程,真是因为有了这些过程,所以饵料在味型、甚至营养成分上,都无比贴近自然造物,才会让大鱼有兴趣进食;

五、关于水色清澈,这两个坑一定要避开

前文我们说了,水色清澈和水质洁净是两回事,同样,水质清澈和瘦水,同样也是两回事,瘦水,不同于水质洁净,但同样是水中微生物、浮游生物较少;

坑一、常见于人工养殖塘、清淤后的水域、机井水塘等,因为人为破坏了或者缩短了水底生态圈的周期,所以别说水中,水底的生态链都不健全,要么就没有多少鱼,要么就是有鱼,但是大多数会浮头;

浮头是因为水皮水温适宜,较适宜的水温,就会有相应的浮游生物、微生物,水生昆虫,所以不管是取暖、进食、溶氧,哪一个角度来看,水皮游曳,都是最适合的;

坑二,就是农田附近的水域,因为农田附近的水域,常常要引入灌溉,而农作物常年都要施化肥,所以农田附近的水域,就不应该有水质清澈的时候;

如果有,那就说明一种情况,农田附近喷洒了大量的杀虫、杀草农药,然后农药污染了水源,直接从化学层面灭绝了水中的浮游生物、水草、水藻,生态圈和食物链断裂,自然也不可能有鱼存在了;

写在最后

俗话说,眼见为实,俗话又说,水至清则无鱼,而清水鱼难钓,其实说白了,就是没搞明白,瘦水、清澈的水、洁净的水,三者之间的区别;而就算搞明白了,要么就是钓深不理想,要么就是饵料不恰当,钓不到鱼,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声明:去钓鱼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愚者论渔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qudiaoyu.com/b/32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