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钓鱼事件发生在哪一年(1982年上海首起绑架案)

1982年8月29日晚7点,上海虹口公安分局门口,30多岁的杨先生急切的过来报警。见到警察后说:朋友的儿子被人抱走了。

年轻警察不以为意回说:抱走了去要啊。

一听这话杨先生补充说:对方刚来电话,要我朋友郑某今晚8点30分在虹口公园(鲁迅公园)大门哪里交2万元赎儿子。

这话说的办案小民警一愣一愣的。

啥!用钱赎儿子?

这是干啥?

没见过啊!

(上世纪的警察)

别奇怪,这是真事,因为这起绑架案是上海建国后第一起绑架案。

别说警察不知道,连接警的民警遇见这案子,都不知道该归于啥性质,当时就没绑架案一说,就连《刑法》上也没绑架罪。

这就让警局里面热闹了起来,年轻人一个个面色严峻,却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这时,当天当班的副分局长温福聚听见汇报,寻思良久。然后跟小年轻说:伙计们,这是绑票案啊?听完这话,值班刑警脸色茫然地问:什么是绑票案?

温福聚说完略带回忆地说:绑票就是绑架!旧上海最著名的绑票案是荣德生被绑架案。唉,你们小青年不懂。

(旧上海)

说完这话,温福聚也不在说教,而是立马从抽屉拿出手枪,带领8名值班警员就赶往虹口公园(鲁迅公园)现场赴约。

并且告知苦主郑某说:你去赴约,我们会暗中保护你。

一路风驰,便衣警员纷纷就位。

经验丰富的温福聚将人员分成三组,分别把守在要害地方,准备守株待兔。

同时受害者也抵达了现场。

公园门口人流熙攘,21路电车上,跳下来一个戴黑框眼镜的小个子中年男子。

就在此时,突兀的声音响起了。

四川北路方向驶来一列治安巡逻车,上面三个民警全副武装,车辆毫不避讳地驶入了虹口公园。

这状况气的温福聚愤怒质问:这是谁家的巡逻队?

一听这话,跟随而来的年轻警察立马核实,发现是市局治安处的夜间巡逻队。

他们的出现惊动了案犯,也让诱捕落空。

(人没抓住)

眼见一击不中,温福聚在当晚将案情上报,开始从长计议!

当晚,上海各处警方都接到了紧急集合的通知,这是大案要案发生的征兆,也是上级特别重视,且紧张的表现。

第一次绑架案,难免如此。

随后,民警和家属进行了沟通。

原来,被绑架的孩子是6岁的郑俊杰!

8月28日是他第一天上小学,中午11点多小学放学时,老师和同学还看见郑俊杰跟邻居女孩一起,走进了一个小弄堂,像是一起回家,可奇怪的是人就这么没了。

到了当天下午,一直没见孩子回来的家人开始分头寻找,一晚却不见踪影。

次日又是全家出动寻找,也没见踪影。

找到傍晚时,歹徒要钱的电话来了,才有了家属的报案。

(绑匪电话)

从这些信息可知,这是一起蓄谋已久的绑票案。

6岁小孩年纪很小,写不出家人的名字和住址,也记不住门口的公用电话。

从这个角度,警察判断搞不好是熟人作案,要不然不会记得苦主的名字和电话,基于此,警方立马将侦破重点盯上了郑家的熟人。

在广泛调查郑家关系网后,警方以案发地武进路590弄为中心,开始了排查。

方向是没问题,但这开放式的弄堂面积很大,足有2800多户,真要排查难度太大。

可警方依旧不愿放弃,老侦查员陈少科接过任务,走访了解情况,终于在一个退休大妈哪里听到了有用的信息。

这大妈自述说,案发那天她正在拣菜准备做饭,看见一个小孩子在跑,后面有个穿烟灰色短袖衬衫的男青年在追。

这小孩还是在她面前被男青年抓住的。

当时大妈还问:侬为啥抱别人家的孩子?

男青年笑着说:捂是他爷叔,拘他出去玩。

问了几轮之后,这小孩也点头了。

这就让大妈失去了警惕。

今日回想起来,他描述的小孩服装和样貌特征跟失踪的郑俊杰一模一样。

根据大妈描述和孩子父亲郑某的回忆!

(上海里弄)

一个人成了重大嫌疑犯。

他就是跟郑某有业务往来的川沙县东沟绣品厂(今浦东新区内)业务员:范银龙。

案发前,范银龙曾找郑某借款,遭到了拒绝。这状况让民警认为,这范银龙有作案嫌疑。

随后民警兵分两路,一路去川沙县东沟调查范银龙,一路原地待命,深挖线索。

事情也巧得很。

根据走访显示,这范银龙案发时并不在川沙县,那时的他,因为贪污加工款,正潜逃在外。

这就让范银龙作案嫌疑直线上升。

就在警方以为找到真相时,孩子的爸爸又在认真回忆了范银龙的声音和敲诈电话后,笃定地说:这两个人不是一个人。

这就奇了怪了!

他不是嫌疑犯,还是嫌疑犯有两个人?

(茫茫人海去哪找)

就在警方寻思不定时,劫匪又出现了。

今天一个电话,明天一个电话,居然跟苦主玩起了捉迷藏,顺带不断警告郑某,报警就要撕票

这可苦了办案的警方。

为了保护受害人的安全,4名大男人贴身守护在郑家的小阁楼上。

6名侦查小组成员则埋伏在劫匪电话指定的交换地点,黄浦江几个主要渡口。

警察们为了第一时间得知消息,还化身郑家附近那个电话亭的接线员。

可那个劫匪却非常狡猾。

几乎每天都会跟受害者打电话,不断变化赎人地点,一会去东新民路,一会去西门路,一会去提篮桥,弄得警方疲于奔命。

(老电话亭)

找到打电话的狡猾劫匪,成了当务之急。

如何找咧?警方通过广泛排查,知道了这打电话之人的外貌线索!

年岁不大,大概25岁左右,个子不高,肤色黝黑,是上海本地人,脸上没啥特征,声音沙哑,唯一的特点就是菊花头发型。

这一点线索,还是警方不断追踪电话号码信号,通过事后走访一点点聚拢起来的。

根据数据统计,这嫌疑犯前后打了16通电话,有三次是在杨浦区定海桥旁一个居委会附近的公用电话间打的,时间还都是晚饭的点。

为了一目了然,警方将电话记录,电话时间列成了表,反复斟酌思量。

终于发现了潜藏在背后的真相。

如果接连三次打电话是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位置,那么这嫌疑犯有极大可能就住在定海桥公用电话亭附近,打完电话就回家吃饭了!

于是警方专门派人走访了这个电话间。

管电话的居委会陈大伯也跟警方说:这嫌疑犯最后一次来打电话时,骑着一辆自行车,脚上踏着一双海绵拖鞋就来了。

脚踏拖鞋就能来也是住在附近的明证。

(当时的上海街头)

就在警方欢欣鼓舞,认为找到目标时,一个神秘的新线索来了。

一张纸条,辗转从上海渔轮修造厂保卫科传递到了杨浦公安分局和专案组手上。

这纸条上的内容很简单。

第一:此时此刻,你有两种选择,配合我们,下车走到墙边,然后把钱包扔进公园,马上离开,在9点到新亚饭店领孩子。请注意两点,我们把钱拿走后,再还你小刻。(错别字)

第二:别像以前那样,每天去虹庙(指虹口分局)汇报,可以想象先生你的心情,也可以说,我们之间是休戚相关的,以后的事请先生三思。

备注:看完纸条立即扔了,立即离开。

这纸条,是被渔轮修造厂一个年轻工人发现的。

那天他乘坐77路公车候车,无意中踢到了一块青砖,发现了被压在下面的纸条。

这内容让他疑惑,于是就上交了保卫科,保卫科一看,就选择了报警。

(上海老公交车)

这纸条跟案件有关系吗?有!

就在纸条被发现的前一天晚上,嫌疑犯来电要求郑某乘车去定海桥给钱。

接电话的是警察安排的人啊。

为了拖延时间,就自导自演了一场戏。

嫌疑犯说要找郑某,侦察员伪装成郑某回话说:阿哥,等侬来吃饭,你妹妹菜烧了一桌子,可左等,等不来,右等,你还不来?

侦查员的云山雾罩让嫌犯莫名所以,问:谁是你阿哥,不要瞎搞八搞好吗?

侦查员一听,继续装糊涂说:我是姓陈,没有搞错啊?

两人一番鸡同鸭讲,以称呼搞错了结束。

因为就在警方想继续钓鱼,拖延时间时,狡猾的嫌疑犯发现了事有蹊跷,挂断了电话。要是他没发现的话,通话时间延长个两分钟,这嫌疑犯就能落网了。

懊悔之后,就有了这张纸条的出现。

看过纸条,警方恍然大悟,这是嫌疑犯准备好的指示啊,是给苦主郑某的!

如果按照这纸条上写的去做,警方完全无法布控跟踪,真要成了,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懊恼无比,但警方依旧不放弃,反而坚定地认为:钱没有拿到手,他们绝不会善罢甘休。

(老版本人民币)

果不其然,当晚电话就追来了。

嫌疑犯打来电话,气急败坏地要郑某去定海桥交钱。

会不会是同样的套路,一样的节奏?

看着嫌犯留下的纸条,还有上面的要求,警方陷入了沉思,随后一张大网悄然落下。

这次,看你如此飞走。

当晚月明星稀,万家灯火,看似平静,却暗藏乾坤。

一辆公车缓缓驶入定海桥,随着停下的公车,背着钱的郑某(孩子父亲)下车了。

下车后的他,左顾右盼,看着周边的细节,寻找所谓的纸条。

原来这嫌犯在电话中跟他说。

公共站台旁的一块砖头下,有安排他下一步行动的纸条。

可郑某是妥妥的高度近视啊。

在车站附近晃悠了半个多小时,愣是没找到藏在砖块下的纸条。

最后无奈的他,等不到消息,也找不到人,只能悻悻离去。

就在郑某悻悻离去后不就,另一个人晃晃悠悠从杨树浦路方向,骑自行车来了。

一看那自行车,还有标志性的菊花头发型,蹲点的民警兴奋了起来。

他们纷纷说,菊花头,菊花头。

叫停年轻警察的兴奋,经验丰富的老侦查员决定静观其变,一路尾随,并在合适的时候抓捕。

忍住冲动的警方,顺利弄到了菊花头的资料,并在次日清晨他上班途中,实行了秘密抓捕。

菊花头:26岁,真名耿昌伟,是上海一个轮船修造厂的工人,家住杨树浦路1489弄某号,离打勒索电话的那个公用电话亭特别近。

(争分夺秒)

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没抓错人,随后的审讯也证明了这一点

耿昌伟直接承认了敲诈电话是自己打的。

至于作案动机,居然因为范银龙承诺分他6000块钱,而他需要这笔钱去买一辆进口的摩托车。

至于孩子的下落,耿昌伟也不清楚,仅仅告诉警方,绑架案发生当天,孩子就被范银龙送到了浦东。

两名嫌疑人都弄明白了,小孩在浦东也弄明白了,警方决定趁热打铁去浦东抓人。

为了配合找寻被绑小孩,上海电视台还破天荒的配合播出了寻人启事,寻找线索。

为何要如此大动干戈,时间不等人是其一,当时的浦东跟现在不同是其二。

那时的浦东还没成为新区,江东岸有三个区,四个县,地域特别广袤。

为了缩小范围,侦查组决定以范银龙的住所还有工作地区域为重点区域进行侦查。

寻人启事的发布,还有警方的不断走访,让案情很快迎来突破、

家住川沙东沟镇的一名凌姓村民跟警方说:自己在8月28日中午的时候,看见了范银龙在江南造船厂边的码头,领着一个小男孩过江。

当时他还跟范银龙打招呼来着,却发现范银龙表情特别慌张。

另一个村名也跟警方说:他看见了范银龙曾经出现在女朋友陈某家里。

有了具体的地址,警方随即前往陈某家追捕范银龙。结果却因为村中的狗吠声,让范银龙越窗跑了。

眼见案情就要告破,警方进一步收紧了侦查网,一边抓捕逃亡的范银龙,一边继续找线索。

(幕后黑手)

于是,一个案情关键人物,浮出了水面。

这人就是案件幕后主使人:耿昌伟的中学同学,东海绣品厂业务员陈清华

陈清华其貌不扬,头脑却是最好的!

看过不少侦探小说的他,谋划了整个案件过程,设置了话术和交赎金流程,弄的警方头大不已。

在警方不但审讯下,陈清华交代了是自己谋划了案件,还说:自己今天下午1点跟范银龙约好了在国泰电影院门口碰头。

说完这话,陈清华沉默不语。

一听这话,办案民警盯着墙上的时钟,发现时间是12点30分。

时间不等人,警员们二话不说,跳上车就去了国泰电影院赴约。

半小时后,范银龙被抓。

就此三个案件关键人物全部落网。

但案子还没破,因为小俊杰还没找到啊。

口风特别紧的范银龙,知道自己没好果子吃,就用胡捏捏战术瞎说一气。

一会孩子被送给弄河道运输的船家了,一会说送给一个广东商人了。

这状况让警方疲于奔命,两头跑。

就在案情没有进展时,寻人启事发挥奇效,一对裁缝夫妇到派出所自首说:自己曾经照顾过人质,看到电视台播放的寻人启事,才知道自己犯罪了,过来自首。

侦查民警一听,急切的问:孩子人在哪?

听完这话,夫妻俩惶恐的说:小孩哭闹着说要回家,或者送他去派出所,我们嫌麻烦,就通知小范领走了。

得,转一圈又回到了原点。

怒不可遏的民警质问范银龙:孩子在哪?

然后,一个所有人都不愿意听到的真相,出来了:孩子被我打死了,埋在靠海堤边的棉花地里了。

这,这,这……

警方听完,立马扑向海滩边,看见小小的身体被刨出来那一刻,办案的刑警都掉下了眼泪。

这起1982年发生的上海首起绑架案,从初开始的小年轻不知道是什么案件,到后来的历经18天侦查,最终破案。

过程虽然精彩,但结果却算不上圆满,因为小俊杰还是遇难了。

孩子是无辜的,却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我们在痛斥劫匪凶残的同时,也该寻思下如何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因为防患于未然最重要。

让他们背诵家里的电话号码和地址。

跟他们模拟特殊状况下的应对办法,都是不花很多时间就能培训的。

参考资料:《检察风云》:1982年,上海首起绑架案

声明:去钓鱼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阿斗不傻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qudiaoyu.com/b/32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