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条鱼学名叫什么(从)

“最新监测结果显示:长江常见鱼类资源有恢复的趋势”

长江生态保护与渔业发展论坛的一则研究报告,让不少人都如梦初醒,长江渔业竟已到了需要“恢复”的地步了吗?

然而,事实确实如此。

原来,历经数十年的过度捕捞,已直接导致长江白鱀豚功能性灭绝,白鲟灭绝,中华鲟、长江鲟极度濒危等等。

林立种种,我们不难发现,长江如今的鱼群多样化已遭受毁灭式的破坏,也因此,国家对长江下达了禁捕令。

禁捕是否有效,这本是一个需要时间去证明的问题,然而,随着鳤鱼的身影重新现身江中,人们突然意识到禁捕令竟真的见效了。

那鳤鱼究竟又是什么鱼,为什么它的出现意味着禁捕初显成效呢,这还得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说起。

鳤鱼是什么鱼?

鳤鱼通管鱼,此鱼与鲤鱼同属鲤科,鳞片颜色也十分相似,在水中时,渔民常常会将其认作草鱼或者白条鱼。

不过,鳤鱼出水后,其身形就十分显眼了,近乎圆筒一般的形状,总能让人们在一网鱼中认出它。

虽然鳤鱼自有学名,可长江的渔民还是给它取了许多绰号,有叫刁子的,也有叫麦干刁的,总得来说就是各种“刁称”。

而这主要源于鳤鱼的一个特点------“一尾”。

“刁”在长江边上类似于“条”的意思,鳤鱼本身体形就像一根管子没有弧度,同时鳤鱼的尾部分叉也各不相同,有的鳤鱼甚至只有“一尾”,这让渔民总感觉这就是一根“条”子,所以便就以“刁”来为它取绰号。

也正是这样的身形,赋予了鳤鱼极快的游动速度,如果不用渔网,仅用鱼叉的话,是很难叉中鳤鱼的。

除此之外,鳤鱼的肉质也极其鲜美,远胜中华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这让鳤鱼成为了长江一线的“桌上常客”,需求量十分巨大。

但是,自七十年代之后,鳤鱼在长江中的保有量就一直在剧烈下降。

据渔政统计,上世纪七十年代时,鳤鱼和其他洄游鱼类的捕捞量能够达到每年26多万吨,这是相当可观的数量,也让人们放开手脚的对其捕捞。

但到了八十年代时,这一数字就下降到了20万吨,只是当时并未引起人们注意,权当是“收成”不好。

然而,等到了二十一世纪在统计时,这一数字竟已不足十万之数,三十年间下降了20万的捕捞量,如此骇人的减额,让人们终于意识到:“一尾怪鱼快绝咯”。

长江竟会“无鱼可捕”?

在这次二十一世纪的统计中,不仅鳤鱼减量惊人,就连其他的鱼类也同样面临减量与灭绝:

除去那些珍稀鱼类的灭绝和消亡外,就连一些常规鱼类也同样遭受打击。根据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数据,1950到2010的 60 年间,长江渔业十年际年均产量分别为 32.4、25.3、16.7、24.2、15、 6.4、5.8 万吨。

这一数字逐年递减的速度十分恐怖,长江的部分干支流甚至到了“无鱼”的地步,渔民们对此也十分震惊: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随便撒一下网就能捕获几十斤重的鱼,那些超过100斤的鱼,甚至有成年人那么长,但是如今打上来的往往都是十多二十斤以下,也就是说鱼都还没怎么长大就被捕捞了,所以个头才会整体偏小。”

那这对我们有影响吗?

答案是肯定的。

截止禁捕令前,长江捕捞的鱼量只能占到全国总量的0.15%,这意味着大家所食用的淡水鱼绝大部分都不是“长江鱼”了。

人们也注定难以找寻记忆中的鱼香了,毕竟曾经食用的可都是长江的肥美鱼肉,并不似现在小小鱼塘中养殖而出的。

如此种种,都在告诉着人们,若再不加以管控,届时长江将可能彻底无鱼可捞,“长江鱼肥肉香”将注定只能停留在传说之中。

那长江鱼类为何会落得如此境地呢,难道是自然的选择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们仍以鳤鱼举例,鳤鱼代表的洄游鱼类,在每年都要洄游到江湖中产卵,而后又在流域中育肥。然而,随着葛洲坝、三峡大坝的建成,长江的落差与流量均有改变,这使得洄游鱼类经常会难以按时完成洄游繁殖的“任务”,最终导致产量不断下降。

除此之外,长江生态环境也是一个原因,人们常说鱼群是江河生态的最好表现,如果鱼群不断地减少,那这便是水质腐坏的讯号。

而长江水质也确实出现了大问题,由于沿江城市填江、乱排及垃圾倾倒的现象严重,长江水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负增长,所以,在如此恶劣的水质中,鱼群又如何可以正常发展呢。

以上罗列的两点原因均是间接问题,它们只是影响着鱼群的发育速度,而直接“引爆”鱼类减少的,其实是人类的“竭渔”,即过度捕鱼。

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电鱼、毒鱼和炸鱼等方式,大规模的非法捕鱼,这些捕鱼方式不仅对鱼群造成了伤害,还对本就脆弱的生态带来了不可逆的打击。

也正是这三点原因,最终导致了长江近乎“无鱼可捞”的局面,而有关部门面对长江如此严峻的“鱼枯”态势,毅然选择了十年禁渔令,即自2021年1月1日0时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那这一举措又是否能挽救“鱼枯”的长江呢?

鳤鱼重现长江,禁捕令生效了

这个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禁渔令并非只是嘴上说说,在禁渔令颁布后,相关机关便组织了签署区域警务合作协议,通过与农业农村、交通运输、水利、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执法协作,完成了对长江流域的具体管控。

两年高达30万人次的出警量,让“偷捕份子”无处可逃也无处可捕,同时,警方与农业农村部联合组织开展涉渔“百日联合走访”活动,通过入家入户的走访,将禁渔政策宣讲到个人,让渔民们认识到禁渔的益处。

在这样“软硬兼施”的行动下,几乎让“非法捕捞”行为灭绝,使长江与鱼群都得到了很好的休养生息。

也是在这样的保护下,2021年时,专家们重新发现了鳤鱼鱼群,而且鱼群还不止一处,长江各流域都再次惊现这“一尾”怪鱼。

要知道,鳤鱼在2017年湖北洪湖江段的鱼类普查中,仅仅只发现了可怜的一条,这让专家们都大为震惊。

而如今,鳤鱼鱼群再次回归,这标志禁渔政策确实是正确且有效的。

诚如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所言:

“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是让更多的人能够更好地、更长久地吃鱼,也就是让人民群众有美好生活的基础。”

如今,不仅长江的鱼类生态正在一点点恢复,就连长江生态也在逐渐见好,我们有理由相信,“十年禁捕”的实施将会还华夏长江一片新气象。

参考资料:

《鳤鱼人工繁殖成功》---------《淡水渔业》

《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初显成效 最新监测结果显示:长江常见鱼类资源有恢复的趋势》----------------《江淮晨报》

《我真想再见到神秘鳤鱼和“江中熊猫”》----------《中国钓鱼》

作者:雅辰 审核:小羊 校稿编辑:李子

本文由生物王国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声明:去钓鱼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生物王国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qudiaoyu.com/b/31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