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城是现在哪个城市(钓鱼城因何被称为)

引言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战争是每一个时代都难以摆脱的噩梦,各个王朝之间相互打压,可以说封建历史就是一个充满了刀光剑影的历史。除了中原王朝之间的战争之外,中原文明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一直以来贯穿了整个战争史。

在中华五千年的战争史中,城塞的攻防一直是交战双方最为核心的话题之一,也是主要的战争方式。以农耕为主的中原王朝的优势就是统治稳定,地处平原与山区的农耕文明喜欢修建高大的城池来保护自己。虽然边疆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有着长达数千年的对峙拉锯,但从根本来说,游牧民族的战争形态一直是以掠夺为主,很少有攻击大城的时候。

蒙古骑兵

《便宜副总帅汪公神道碑》记载:"清居南迫合,独受敌锋,为三帅扦蔽,他日专刘帅戍,移贞肃南九十里,夹嘉陵东西,筑武胜军、母德章两城,距合为里亦然。昼则出逻设伏,尝待进战;夜则画地分守,传警鼓柝,篝火照城达曙,以防窃入"

这样的历史局面之下,农耕文明心态就是是防守,即便是在少数的盛世时期扬威异域的时候,也是在抢夺了一地之后,就立马筑城以应对来去无形的游牧骑兵。马是矛,城塞是盾,这对矛盾的碰撞,构成了中华大地上几千年战争史诗的主线脉络,也演绎了双方无数传奇英雄的悲欢之歌。

如果将游牧民族比作是一根根尖锐的矛,那么蒙古族就是最尖锐的矛。整个蒙古族的战士加起来人数都没有超过百万,但是就是些不足百万的勇士,在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传奇英雄带领下纵横欧亚,一直打到了多瑙河畔。蒙古族的扩张狂潮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来势之猛,震动世界。但是就是这样一支尖锐的矛,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城上吃了大亏,甚至连当时的蒙古的统治者都殒命在城下。那座传奇的城池叫——钓鱼城。

矛与盾的碰撞

蒙古骑兵的战斗力毋庸置疑,直到现在很大的欧洲历史学家对于蒙古骑兵的战斗力都感到胆寒,如果不是蒙古族的政策就是掠夺之后就离开,对于城市建设没有兴趣,那么现在欧洲的一多半的版图将会在蒙古族的统治之下。

阔端攻宋之战

在欧洲如此强大的蒙古骑兵也在灭了亡北宋攻击南宋的路上遇到了他们一生的强敌,一个最难啃的硬骨头,他们遇上宿命中的"盾"。蒙元军遇到的他们意想不到的"顽敌",是以钓鱼城为核心的山城防御体系, 以及坚守的众志成城的十多万南宋军民。

其实钓鱼城军民中的粮草与军械上与蒙古骑兵都相差很大,与健壮的南征北战的蒙古骑兵相比,钓鱼城里的防守者绝大多数是平民,他们是平时农忙时耕作,只要在发生战乱时才会起而为兵的农民兵。

《宋史》记载:"蜀当以嘉、渝、夔三城为要,欲保夔则巴、蓬之间不可无以控扼之,欲保渝则利、阆之间不可无屯以遏截之,欲守嘉则潼、遂之间不可无屯以掎角之,屯必.万人而后可。"

钓鱼山

貌似这是一场完全不在一个分量等级上的战斗,一个蒙古骑兵单挑五个农民兵都不足为奇,但是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一场悬殊巨大的攻防战,一共相持了36年,期间双方一共历经了200余场大小战斗,甚至直到南宋灭亡的时候,钓鱼城仍然是孤城独悬,一直未能被元军攻破。

公元1234年,蒙古将战争的矛头对准了长江以南的南宋王朝。在历时多年的蒙宋大战之中,钓鱼城像一个闪耀的星星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这个地方改变了南宋,改变了中国,甚至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走向。

自1236年起,蒙古的大军就驰骋在了四川盆地,在川蜀腹地掀起了一股腥风血雨。南宋军队对于强大的蒙古大军丝毫没有抵抗之力,被打的节节后退。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四川的54个州府就全部告破,整个四川都被笼罩在一股死亡的阴云之下。

钓鱼城古战场旧址

当时的南宋朝廷的败势以现,首先南宋的军马有很大的缺口,南宋数十万的军队却连一个千人的骑兵队都很难拿出来。机动性极差的南宋军队面对来去无踪的蒙古骑兵束手无策,基本上是蒙古骑兵的几次冲锋之下南宋的军队就崩溃。

但是当蒙古军队面对钓鱼城时,这一南宋最后的堡垒时,发现它出人意料的难啃。1258年十二月蒙古第四位大汗蒙哥亲率大军来到了钓鱼城的城下,发起了攻击。但是一直到了十二月二十九日,城池依然未破,甚至连月的攻击没有对钓鱼城产生一点的效果,蒙古人终于意识到自己遇到了自己最难啃的骨头。

为什么钓鱼城如此的特殊

在13世纪的世界历史上,蒙古铁骑是一支叱咤风云、无往不胜的常胜之师。只要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他们就算是征服世界也不足为过,他们在征服的路上横扫40国,没有国家是他们的一合之敌,整个欧亚大陆被摧枯拉朽般攻势的攻占。作为南宋抵抗蒙军之最后的堡垒,钓鱼城能前后抗击蒙古铁骑长达36年之久,实属罕见。

川蜀山城防御体系地图

为什么一直子在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钓鱼城会如此的难以被破,这与它的防守体系有很大的关系。钓鱼城是一种全新的防守体系,钓鱼城的构筑规模建筑学和所具备的军事功能与社会生产功能都远远超过同期的世界上的城堡的结构。

钓鱼城是自1243年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余玢主持修建的,余玢是一个战术大师,他担任的是一个救火队员的角色,在两淮与四川的战场上都有卓越的表现。以钓鱼山为重心的川东山城防御体系是唯一的能让川蜀不全部沦陷的方法,余玢早就意识到这一点。

钓鱼城城墙

《元史》记载:"宋据东南,以吴越为家,其要地荆襄而已。今日之计,当先去襄阳。既克襄阳,彼杨、庐诸城,弹丸地耳,置之弗顾而趋临安,疾雷不及掩耳,江淮、巴蜀,不攻自平"。

钓鱼城的地理位置特殊位于三江交汇处,经过河流的多年的冲刷钓鱼城附件的地形山高坡陡,易守难攻从古至今军事位置就极为重要。1243年,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余玢主持修建以钓鱼山为重心的川东山城防御体系,他积极依山沿江设防。使钓鱼城与防御带相关的几十座城池相互联系紧密、互相照应,是因为川东有利的地形和钓鱼城防御体系之坚固。

蒙哥

除了坚固的城防与有利的地形以外,钓鱼城军民的抗战的决心也是让钓鱼城立于不败之地的主要原因。当时的中原大陆,南宋是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朝廷可以说是全天下汉人的希望。在南宋政权的号召与呼吁下,钓鱼城居民的坚守城池永不后退的决心空前的强烈。

在加上之前的蒙古铁骑在第一次入川时犯下的累累罪行,出于对蒙古铁骑的害怕一起蒙古族屠掠政策的刺激下,钓鱼城的军民们在面对生存压力的情况下都爆出了惊人的力量。很多守城的方法被应用,当时居住在播州的冉氏兄弟,直接投入余玢幕中出谋划策,两人的计谋为川东纵深山城防御体系的建立立下了大功。综上所论,蒙宋钓鱼城之战之所以能够抗衡、对峙36载并非偶然,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形成的。

钓鱼城拯救了南宋也拯救了欧洲

在钓鱼城的攻防战中,蒙哥汗意外中炮陨落,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大事。蒙哥的意外去世使得蒙古的世界性大规模扩张活动由这个关节点开始陷入低潮,钓鱼城因此被后世人称为"上帝折鞭处",重庆合川,这个中国西南的小城也因此被世界历史铭记。

蒙哥攻宋

蒙哥死后大战的余波影响到了整个世界,首先就南宋的局势来说,在蒙哥死时忽必烈已经率领大军渡过了长江,对于忽必烈来说取南宋已经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了。蒙哥的另一员大将已经从广西打到了湖南,一个湖南一个湖北,只要两军会师那么南宋朝廷将无回天之力。

但是在蒙哥死后,蒙古的后院失火,远在漠北的阿里不哥打算之间继承汗位,这是忽必烈不可能接受的。忽必烈决定留下一部分的军队守住已经取得的战争果实,率领着剩下的军队班师回朝争取汗位。

这一变故给了南宋王朝喘息的机会,这一喘息就是将近二十多年。这段时间的南宋朝廷偏安于一隅甚至忘记了北方的威胁,并没有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时期,整个南宋的朝堂在一种病态的狂欢之中慢慢的走向了灭亡。只有钓鱼城依然在军民团结的氛围里勉强坚持着比南宋的存在时间都长。

钓鱼城地势图

《岁华纪丽谱》记载"列肆云罗,珠贝萤煌于三市;居人栉比,尤豪繁盛于五陵。俗尚嬉游,家多宴乐。犬子扬雄之故里,文翁石室以犹存,所以时有才名,好藏文籍。劝分务檣,俗久返于淳和;说礼敦诗,门竟成于邻鲁。既富且庶,役寡赋轻,古为奥区,今尤壮观。"

离开南宋,离开中原,将视角放到全球的范围里来看。钓鱼城的坚守对于世界历史的进程也有很大的影响,当时的蒙古铁骑已经到达了非洲。当时的西征队伍一直到了波斯和两河流域,甚至连埃及都遭到了攻击,地中海沿岸到处都是蒙古人的踪迹。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战

但是当蒙哥的死讯传到西征主将旭烈兀的耳中时,旭烈兀立刻返回漠北吊丧,西征军的指挥权落到了副将手里,但是副将的指挥才能与旭烈兀有很大的差距。最终西征军的是势头被遏制了,慢慢的被埃及击败。由钓鱼城下蒙哥的死亡为起点,整个蒙古的政策与局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忽必烈开始与阿里不哥争权,两位手握重兵的人都对对方展开了致命的打击,一时间整个世界都被搅得天翻地覆。

攻击欧洲的钦察汗国也参与到了东方的权利争夺之中,想要扶持阿里不哥上位,乘机分一杯羹。由此钦察汗国的军事重心渐渐的转移到了东方,这使得欧洲的政权得以喘息。可以说,这一系列的变故都是由钓鱼城引起的,蒙古帝国曾经雄踞与大陆,但是后来也因为一系列的争权行为而分裂。

钓鱼城攻防图

评价

虽然钓鱼城杀死了蒙古帝国的第四任可汗,但是很有戏剧性的是,钓鱼城守军最后的结局是投降。钓鱼城的守将王立以不杀城中一人的条件向蒙古投降,"上帝折鞭之处"的钓鱼城最后可以落得善终。钓鱼城的神话与影响力是不可复制的,这就是战争的魅力,这就是战场上的风云变幻。纵观历史,没有那座城池可以在如此强大的敌人手下坚持这么久,也再不会如此特殊的历史时期。

钓鱼城之战

钓鱼城的投降是发现再南宋朝堂彻底灭亡之后的,钓鱼城的军民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他们尽职尽忠。在他们投降之后,蒙古人对他们的眼神里不是仇恨,而是敬佩。蒙古族是一个嗜血的民族,也是一个残忍的民族,但是他们同样尊敬强者,虽然他们在钓鱼城下损失了很多的战士,但是这不妨碍他们对于强者的尊敬。

钓鱼城是一块神奇的地方,钓鱼城的故事以南宋的灭亡与主将的投降为终结。但是,钓鱼城的精神流传千古,他们众志成城的决心与因地制宜的建设理念值得我们学习,要以不同的眼光看待历史,吸收历史带给我们的经验。

参考文献:《岁华纪丽谱》、《宋史》、《元史》、《便宜副总帅汪公神道碑》等

声明:去钓鱼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史映古今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qudiaoyu.com/b/30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