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用的眼镜(为什么鱼总是在窝点以外)

前几日,有钓友向眼镜哥询问:为什么钓鱼的时候总是发现鱼不在窝点之内,而是在窝点以外50公分左右的位置?

相信不少钓友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有时候我们苦苦在窝点之中搜索鱼的踪迹却不得而终,反而是无意间将钩饵抛投至窝点以外的位置却意外中鱼。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鱼不在窝点之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原因一:打窝位置不准

打窝位置不准是鱼不在窝点之中最直接的原因,钓鱼圈中有一句俗话:“远钓鱼近打窝”。之所以要这样做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鱼总是从水域的中心向岸边游动觅食,所以将钓饵放在远处,将窝子打在离岸边更近一点的位置,鱼在向岸边游动时会首先发现钩饵,能够提高中鱼的概率。

二是窝料在入水之后由于向前的惯性作用,在水中会呈现出抛物线运动轨迹,最终落到水底。也就是说窝料的入水点并不是窝点的最终位置,真正是窝点应该比窝料的入水点更靠前一些,特别是采用手抛大球式的打窝方法就更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

另外,采用手抛大球式的打窝方法也非常难以把控窝料的落点,经常出现偏差,有时甚至会出现较大偏差。其实并不是鱼在窝点之外,而是我们不经意之间改变了窝点了位置,真实的窝点位置与我们认为的窝点位置产生了偏差。建议大家在使用长竿钓鱼的时候配合打窝器或者是打窝勺打窝,以此来提高打窝的精确度。

原因二:窝料融散太快

窝料在入水之后由于吸收了水分便会开始融散,不同配方的窝料融散的速度也不一样。我们可以把窝料入水的时候看做是一个点,但是随着窝料的容散,加之水的张力作用,等到窝料沉到水底时就不再是一个点,而是摊开的一个面。这一面积的大小取决于窝料容散的速度以及水深,窝料容散的速度越快,水越深,窝料沉底之后摊开的面积也就越大。

可以设想,如果我们没有根据水的深度来把控窝料容散的速度,就有可能导致窝料沉在水底之后形成一个非常大的面,这样的窝子范围广但不够集中,鱼进窝之后也会相对比较分散,发现钩饵的概率大大降低。

因此,当我们在深水区钓鱼时,一定要在窝料中适当加入一些面粉或粘粉,并且在打窝的时候将窝料攥得更紧一些,这样窝料的容散速度就会变慢。

原因三:水流影响

在江河里钓鱼,水流的影响是每一个钓鱼人都必须考虑到的。不少钓鱼人在江河里钓鱼都会采取不打窝的方式,因为他们担心窝料会随着水流被冲走,这样一来就起不到打窝的作用。

其实在有轻微水流的水域中钓鱼也是可以打窝的,但是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是在窝料中要加入更多比重较大的粗颗粒成分,例如酒米、麦粒等等,这样的粗颗粒成分对抗水流的能力较强,轻微的水流很难将这些比重较大的粗颗粒成分冲走。

第二是在有流水的水域钓鱼一定要根据水流的方向以及水流的速度来规划打窝的位置,也就是以钓点为中心,在靠上游方向半米至三米范围内选择打窝位置,让窝料入水之后会随着水流移动至钓点附近。如果在打窝的时候不设置一定的提前量,那么窝料就必然被水流带到钓点的下游位置,给人的感觉就是鱼在窝点之外。

原因四:窝料使用不当

许多地区的钓鱼人喜欢用榨油剩下的豆饼、花生饼打窝,但是在鲤鱼较多的水域,使用豆饼、花生饼打窝非常容易导致窝点偏移。这是因为豆饼和花生饼体积大,雾化慢,鲤鱼发现豆饼之后吃不进嘴,但是会不停的拱食从豆饼上容散下来的残渣,这样一来就会把豆饼拱离原始的窝点,导致窝点发生移位。

不仅仅是豆饼和花生饼,使用爆炸钩经常用到的方块饵料也非常容易导致窝点位置偏移。所以在使用这种容散速度较慢的大块窝料之前,一定要了解水域中是否有大量的鲤鱼,鲤鱼拱食的习惯是导致窝点位置发生偏移的关键。

原因五:水底不平

无论是在自然水域还是黑坑,水底的地形几乎都是岸边浅中间深,也就是说水底会呈现出明显的斜坡。这样一来窝料和饵料落到水底之后就很容易向前滚动,窝点也就随之前移。

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在打窝的时候要选择更加靠后的落点,为窝料向前滚动留出足够的提前量。同时,我们还可以将窝料攥成方形或者是三角形,这样一来窝料沉到水底之后即使处于斜坡之上也不容易滚动。

原因六:灯光影响

鱼对光线是非常敏感的,鲫鱼、翘嘴等鱼种具有明显的趋光性,使用光线照射水面能够起到聚鱼的作用。但是鲤鱼、草鱼、青鱼等鱼种却有着明显的避光性,使用光线照射水面时即使窝子里有大量的食物它们也不敢进窝,特别是野生鱼种会更加胆小。

所以,如果我们在夜钓的时候应该根据不同鱼种来选择钓鱼装备。钓鲫鱼可大胆使用夜钓灯,夜钓灯的亮度越高越好,而且应该使用穿透性更强的黄光或者是白光。但是如果我们想钓鲤鱼、草鱼、青鱼,最好就不要使用夜钓灯了,而是改用夜光棒或者是电子浮漂,即使用夜钓灯也只能用穿透力较差的蓝光。

原因七:窝中有大鱼

自然界始终遵循弱肉强食的基本规律,体型越大的鱼抢夺食物的能力也就越强。当大鱼进入窝点之后,体型偏小的鱼就只能乖乖让位,但是出于生存需要它们又不甘心彻底放弃,所以就只好在窝点周边寻找零散的窝料和饵料。

除了大鱼之外,一些性情凶猛的中小型鱼种也就非常强的占窝能力,例如:黄骨鱼、鲈鱼、鳜鱼等等,还有螃蟹和体型偏大一些的虾也会占窝,如果窝点中有这些性情凶猛的物种,那些胆小、性情温和的鱼种就只能在窝点周边转悠了。

原因八:饵料、窝料味型太重

钓鱼圈里有一句话叫做:“钓鱼不加药,等于瞎胡闹”,这句话反映出不少钓鱼人对小药类、添加剂已经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每一次钓鱼不往窝料和饵料里加些小药就会觉得心里没底。有些钓鱼人甚至会在没口的时候增大剂量,可谓是病急乱投医。

小药作为一种浓缩型的添加剂,味型会比普通饵料、窝料大很多,一旦添加过量不仅不能起到诱鱼作用,反而会让窝点中的味型过重,导致鱼不敢进窝。鱼能够闻到小药的气味,但是鱼会待在浓度适宜的位置,窝点中心味型太浓鱼不敢靠近,所以鱼就只好在窝点以外的区域不断徘徊。随着小药在水中逐渐扩散,窝点中心的味型逐渐淡化之后鱼才会陆续进窝。


文:眼镜哥说鱼(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图:来源于IC Photo、图虫创意

声明:去钓鱼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眼镜哥说鱼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qudiaoyu.com/b/2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