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昨天真开火了视频(日本投降3年后)

1945年9月,随着日本代表在《降伏文书》上签字,正式宣告日本愿意无条件投降,所有战俘陆续被遣返回到日本。

然而在三年后的晋中战役中,徐向前在与阎锡山的战斗中,再次与一支日本兵部队交上了手,这一战是中日交战中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战。

这些日军为何没有被遣返回国?他们为何又出现在国共之间的战斗中?

阎锡山不得已派出“心肝宝贝”

“阎锡山这个老军阀可不好对付啊!”

离开延安前,毛主席亲自为徐向前送行,笑着叮嘱他。听完毛主席的话,徐向前也笑了:“阎锡山确实不好对付,但是我有办法对付他。

图丨建国后毛主席与徐向前

1948年6月,晋冀鲁豫部队已经攻克临汾,等待阎锡山的,是彻底覆灭的命运。徐向前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就是北上晋中,为攻克太原铺平道路。

晋中战役的打响,首先从一个“粮”字开始。

当时阎锡山盘踞在太原和晋中地区的兵力,达到13万余人,虽然数量上比我军多一倍以上,但他们身处解放区的四面包围之中,如同海中孤岛,战略上明显居于劣势地位。

要想抵抗我军的战略反攻,阎锡山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粮食问题。按照每人每天半斤粮食计算,13万军队每月要消耗五百多万斤粮食,再加上城市居民的口粮,庞大的粮食需求量成为阎锡山最头疼的地方。

晋中平原历来是山西的粮仓,晋中一失,13万人的军队必将不战自乱,“保卫晋中”成为阎锡山战略的关键所在,他迅速派兵分散把守各地区,同时组成“闪击兵团”,专门阻挡我军北上作战,并配合各地加固城防,四处抢粮。

一时间阎锡山在晋中投入了五分之四的兵力,妄图“巩固晋中,死保太原,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趁机卷土重来,继续独霸山西。

图丨晋中战役示意图

临汾战役之后,迅速北上晋中歼敌保粮,成为全山西解放的关键。面对敌人兵力多,我军疲劳,缺乏大兵团野战经验的困难,徐向前喊出“保卫麦收”的口号,决定利用“运动战”将敌人消灭在运动中。

据此各部队开始迅速行动,徐向前带着指挥所暂去长治,派周士第向中央和华北局作汇报。毛主席听过徐向前的作战计划后作出指示:

一、“保卫麦收”这个口号很好,可以动员广大人民参加。晋中人民要收麦子,阎锡山要抢麦子,这是一场严重的斗争。

二、战役的重心要放在消灭敌人方面,只有消灭敌人,才能更有效地保卫麦收。

三、敌人要抢粮,就得出动,便于你们在运动中消灭之。阎锡山还有十四座县城,只要打掉它一两个, 敌人就慌了,下面的文章就好做。

毛主席的这些指示,明确了晋中战役的指导思想,对徐向前部队放开手脚北上作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徐向前先派出一小支部队扮成主力部队,进军风陵渡,又释放了一批俘虏,营造出解放军南渡黄河,支援西北战场的假象,同时真正的主力部队隐蔽在祁县、太谷、平遥三县南侧的山区,等待时机进入汾河以东。

图丨徐向前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时留影

阎锡山果然上当了,把守晋中南大门的“闪击兵团”迅速出击,企图消灭我军主力,徐向前趁机拿下空虚的平遥、祁县,等阎锡山反应过来,调兵回撤时,徐向前早已经设好了埋伏。

当阎锡山的亲训师向平遥开进途中,在张兰镇地区被我军包围,经过三个小时的激战,7000余敌军被歼灭,数十门重炮被缴获。阎锡山苦心经营起来的“铁军”,就这样被我军全歼。

随后阎锡山的第十九军和四十师,被预伏在洪善地区的我军包围,彻夜交战之后,三千余敌人被歼灭,十九军参谋长李又唐被俘。

接连遭受重创,阎锡山实在不甘心,远在南京的蒋介石不断被阎锡山打气,要求他死保晋中,与徐向前“大胆决战”。阎锡山遂派出第七集团军总司令赵承绶出马,前往南线指挥作战。

同时被派出的,还有阎锡山的“心肝宝贝”第十总队。在“闪击兵团”接连败北之后,阎锡山将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第十总队的身上。

第十总队之所以被阎锡山所看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支队伍大部分是由日本军人组成,指挥官名叫元泉馨,是个不折不扣的军国主义分子。

图丨阎锡山旧照

当时日本投降已经三年之后,阎锡山手下这支“日本兵”部队从何而来?他们为何心甘情愿地为阎锡山卖命?

日军摇身一变,成了阎锡山的“宝贝疙瘩”

日本投降之后,日军在山西大规模残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河本大作。河本大作是日军著名的参谋军官,张作霖被炸死在皇姑屯,就是他所策划的。

张作霖之死让河本大作也受到了日军高层的惩处,终身军衔为大佐。在抗日战争时期,此人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驻山西日军诱降阎锡山的重要负责人,他凭借和阎锡山方面高层的关系,成为推动日军残留的主要责任人之一。

图丨河本大作旧照

在抗日战争时期,阎锡山一直和日军暗中有联系,日军甚至专门成立了谋略机关,负责诱降阎锡山。阎锡山字伯川,因此这项工作被称为“对伯工作”。

1941年阎锡山与日军达成所谓的停战协议,即“汾阳协定”。当时阎锡山号称自己能够在国共日三个鸡蛋上跳舞,停战协议签订之后,经验老道的阎锡山并没有立刻投向日本,而是保持观望的态度。

美国加入二战之后,日本在太平洋的战局发生了逆转,“汾阳协定”因此没有在阎锡山那里得到实施,但阎锡山和日军方面有经济上的合作,因此阎锡山与河本大作的私人关系很是密切。

这一“感情基础”是日军能够残留在山西的前提条件。

1945年日军接二连三地战败,让驻山西日军的高层开始考虑自己的出路。摆在他们面前的无非就是两条路,作为战俘被遣返,或者利用阎锡山的关系留在山西。

驻山西的日军高层自然而然地选择了第二条路。河本大作作为日军代表,积极与阎锡山方面的高层沟通关系,其他人则积极动员中下层官兵,传播拒绝遣返是报效国家,将山西作为日本未来复兴基地的思想。

图丨遣返日本战俘

河本大作虽然被日军高层限制了发展,但他在军中的很多“晚辈”对他仍然很敬仰。作为日军中的“精神领袖”,在他的影响下,很多高层拒绝被遣返回日本,从而推动了日军在山西“残留”。

与此同时,阎锡山也在图谋将驻山西的日军收在麾下,其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日军拥有健全的建制和完善的指挥体系,便于自己接收指挥,与八路军作战,保全自己山西的地盘;另一方面日军有较高的训练水平,可以让自己的部队受到国外的训练。

他刚开始希望驻在山西的59000余日军全部接受改编,在国际舆论、美国和国共的压力下,阎锡山退而求其次,希望大部分被遣返回国的同时,实现部分“残留”。

这样一来阎锡山和日军方面一拍即合。从1945年8月初开始,双方就进入了紧张的谈判阶段,最终达成共识。多名日军高层和部分官兵“残留”,阎锡山对他们既往不咎,所有人连升三级,士兵享受军官的待遇。

后来双方还建立了“合谋社”,共同策划实施日军“残留”问题。在当时的环境下,日军残留是不能摆在台面上进行的,阎锡山和驻山西的日军便开始采取所谓的“志愿残留”,动员官兵和日本侨民留在山西。

图丨“残留”日军军官合影

日本宣布战败以后,日本驻军对于侨民的去留已经无权决定,为了保证效果,日军高层下达命令,将“残留”名额分摊给各部队,保证“残留”日军的基本数量。

原本他们期望能够留下11000余人,但由于日本战败,官兵归心似箭,经过思想动员和强制命令,实际征集到的也只有不到7000人,这些人后来组成了阎锡山手下的“特务团”。

阎锡山和驻山西日军的这一行为,自然遭到了美国和中共方面的指责,再加上又有大量人员回国,到了1946年5月,这支部队只剩下2000人左右,被阎锡山改编为铁路公路修复工程总队。

1947年3月,这支由日军组成的部队换番号为野战军司令部,阳泉战役之后,阎锡山手下独立第十总队被全歼,“残留”日军沿用了第十总队的番号,阎锡山从第八、九总队抽调两个团,与“残留”日军混编。

图丨留在山西的日本人

作为一名军阀,阎锡山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为了让这些“残留”日军继续为自己卖命,除了提供生活上的优待以外,阎锡山甚至还下令为他们开办了慰安所。

“残留”在山西的日军非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摇身一变,成了阎锡山手中的“宝贝疙瘩”。

大半日寇葬身解放军刺刀下

对于第十总队加入战斗,前线的指战员颇为担心。原本我军在兵力上就稍显弱势,如今日本兵加入,敌人更加难以对付。

然而徐向前对于这个消息却颇为乐观,他对于敌军指挥赵承绶十分熟悉,两人不但是同乡,还曾经是同学。听说赵承绶带着元泉馨加入战斗,徐向前安慰参谋们:

"元泉馨一向骄傲自大,赵承绶根本制服不了他,我们就利用这些弱点,找机会将他们吃掉。"

图丨元泉馨旧照

正如徐向前所料,元泉馨的确没有将徐向前这一支部队放在眼里。在出发前,他写下了“谈笑靖风尘”的俳句,意思是自己将在谈笑间让我军灰飞烟灭,同时他还带上了鱼竿和围棋,完全将这次出征当成了一次郊游。

经过仔细地分析之后,徐向前在赵承绶和元泉馨将主力布置在祁县、平遥一线时,派主力向北运动切断其退路。

当时正值盛夏,战士们顶着大太阳连续行军,体力消耗巨大,负责切断后路的指挥员王新亭向徐向前请示,希望能够休息一下。一向爱兵如子的徐向前斩钉截铁地说道:

“现在还不是休息的时候,运动战就是要求动作快,就是爬也要爬到指定位置。”

徐向前之所以如此“狠心”,是因为晋中平原地势狭长,中间有铁路贯通南北,敌人只要占领县城和铁路,进可攻退可守,即便打不赢也能逃之夭夭,时间便成了当时胜负的关键。

图丨太岳军区地方部队

经过紧张的行军,我军各部队抢占了有利地形,彻底切断了敌人的退路。其实赵承绶很早就发现了我军的行踪,他们立刻率兵北撤,结果被我前线军队死死拖住,非但没能北撤成功,反而陷入了我军的包围圈无法突围。

当时赵承绶和第十总队被困在满是民居的区域,不但房屋密集,村边和村外有的还筑有围墙。早在上战场前,日军高层们就清楚地知道,一旦晋中失守,太原必将守不住,因此所有的“残留”日军精英都加入了这场战斗,他们打通房屋,企图和我军血拼到底。

徐向前怎会给敌人负隅顽抗的机会?

在之前战斗中缴获的阎锡山军的重炮,此时就派上了用场。7月8日,徐向前下达总攻的命令:敌人不投降,就坚决消灭。我军集中火炮对敌人发起猛轰,不断有日本兵随着房屋砖石被炸飞,到最后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了。

一轮炮轰之后,伤亡惨重的日军依旧不肯投降,我军司号员吹响了冲锋号,我军战士冲进了村子,和敌人展开了搏斗。

图丨第十总队的日军

正当这时战士们才发现,他们的敌人中居然有一群日本人。这些战士都曾受到日军扫荡之苦,和日寇有着血海深仇。看到阎锡山军中有日本人,更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对日寇作战,战士们根本不需要动员,都恨不得手刃几个敌人报仇雪恨,甚至身负重伤都不愿下战场,一定要和日军拼个你死我活。

敌我双方混战在一起,火炮已经派不上用场了,拼刺刀成为解决战斗的最好手段。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已经领教过日军的刺刀技术,因此痛定思痛,一边模仿一边寻找弱点,最终战士们练就了一番拼刺技术,白刃战成为我军的强项。

很快顽固的日军就被我军吓破了胆,他们从未见过如此疯狂的队伍。解放军战士如同排山倒海一般,端着刺刀见敌人就刺,打得敌人魂飞魄散,只能狼狈逃窜。到最后指挥所除了少数人逃了出去,大部分都被我军战士用刺刀杀死。

图丨徐向前旧照

7月16日,在解放军潮水般的攻势下,元泉馨带着两名随从逃到了太谷县小常村,由于腹部受伤,元泉馨已经再也无法继续行走,情急之下他哀嚎着要求副官将自己杀死,以避免被解放军俘虏。

副官向其头部连开两枪,元泉馨当场身亡,副官随后也开枪自尽。

就在第十总队被全歼的同时,赵承绶等阎锡山手下的高级军官也被俘虏,没有了首领的阎锡山军纷纷交出武器,举手投降。

在一间满是日本兵的屋子里,当得知这支解放军的指挥官是徐向前时,日本兵们纷纷投降。

自此第十总队全军覆没,指挥官元泉馨自尽,第十总队184名军官阵亡,200余名官兵被俘,1000余人被击毙。

图丨战斗中的我军

晋中战役之后,14座县城得到解放,太原从此孤立无援。毛主席和党中央特地发去贺电,祝贺晋中大捷。

后记

晋中战役是华北野战军一兵团成立之后,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绩。“运动战”这一形式,让处于弱势的我军始终占据主动地位,一个月的时间就吃掉了敌人十万之师。

此次战役之后,我国土地上再也没有成建制的日军部队。

1948年10月,太原战役打响,在太原破城的前一天,阎锡山乘坐飞机逃离。“残留”太原的数百名日本兵更是没有战斗力,纷纷举手投降。

太原解放之后,第十总队只剩下不到400人,除少数几名日军高层军官自尽以外,其余罪大恶极的军国主义分子,被送到了战犯看守所。

图丨太原解放入城式

这些“残留”日军在遣返回国之后,由于是自愿留在中国为阎锡山作战,回到国内也得不到军人相应的待遇。

1956年日本国会通过决议,不给予这些“残留”日军复员军人的待遇,因为这些人当时已经办理了“就地退伍”手续。虽然这些人叫嚷着要求恢复待遇,但日本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并不太多。

晋中战役从此成为中日之间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战。曾经骄横无比的日寇,终于不敌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从此不再做“将山西作为日本复兴基地”的美梦。而徐向前从此声名大振,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

声明:去钓鱼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红色风云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qudiaoyu.com/b/27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