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钓论坛哪些比较好(关于普陀海钓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发展海钓产业是缓解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之间深层次矛盾的有效途径。紧密结合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省级大花园典型创建目标,积极探索海洋绿色创新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基地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渔业渔村转型发展,以总量控制的资源可持续开发,获取高附加值效益产出,力促海钓产业成为普陀生态立区、海洋强区、旅游兴区的全新发力点和最佳结合点。

一、普陀发展海钓产业的现实基础

1、自然条件首屈一指。普陀位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域,满足海钓要求7级及以下风力天数可达220天,占全年2/3,适宜开展海钓活动时间长,鱼发时段与夏秋旅游旺季吻合。作为中国最大渔场,海域水系发达,暗礁交错,海水盐分适中、养分充足,常年17-19°的平均水温符合海钓鱼类觅食需要,是近岸性、岛礁性鱼类繁殖生长的天然场所,已开发宜钓鱼种45种,洋鞍大礁、东福大礁等水下暗礁群可钓鱼种占全国80%以上。其中被称作“亚洲梦幻之鱼”的石鲷资源国内独有,使普陀成为我国唯一有条件举办世界级矶钓竞技赛的地区。

2、产业谋划已成体系。为加快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市级已拟定《舟山市海钓布局规划(2017-2030)》,打造国内极具地方渔俗风情特征的海钓主题度假旅游目的地,明确普陀所在南部钓区作为代表性钓区,规划建立沈家门—朱家尖、台门两个中心基地及6个活动基地。2017年出台的首部地方性法规——《舟山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及《舟山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钓管理暂行办法》,对保护区内海钓经营活动和行为实行许可制度,实现海钓立法的突破。普陀在谋划四大新兴产业体系中将海钓产业列入“大旅游”,并明确其作为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基地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工程的重要内容,提出建设东港休闲船舶(艇)避风基地。

3、发展基础较为扎实。普陀已建成白沙岛国家海钓培训基地,浪岗、东福山、洋鞍大礁等区域钓场钓点基本成型,鲁家峙文创园内舟山渔韵海钓文化基地建有功能完备的陆上体验区。全区拥有各类船艇442艘,占全市60%,海钓企业、俱乐部、渔家乐等20余家,可从事海钓经营、导钓服务的转产转业渔民储备力量充足。协会运作已渐成熟,成立于2012年的普陀区海钓协会目前在册会员175名,普通会员162名,拥有国家级海钓裁判3人,国家一级、二级钓鱼裁判12人,协会会长徐斌立担任唯一由国务院批准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中国休闲垂钓协会下属矶钓分会的执行会长,建立起普陀参与行业规范制定、商业交流合作、赛事组织推广的业内渠道。相继举办了国际海钓精英赛、两岸四地全国矶钓邀请赛、全国矶钓名人精英赛等,赛事组织成熟度较高,已形成较高的业内认可度和影响力。通过赛事辐射带动,休闲钓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体验人次占海钓总人次90%以上,有力拉动了旅游相关产业发展。

4、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作为“海上高尔夫”,海钓产业具有多种要素综合消费、逗留时间长、重复频率高等特点,产业链可延伸至船艇制造、钓具生产、船艇租赁、导钓服务、渔家食宿、海鲜购物、节庆赛事、鱼拓艺术、海钓保险等十余类,直接效益与综合效益比在1:8以上,产业带动力极强。国内海钓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但全国海钓爱好者已达2000万以上,且随着休闲时尚、高端品质的现代生活理念逐渐成为主流,海钓潜在市场将持续扩大。当前舟山海钓人数年均60—70万人次,预计到2030年可达270余万人次,占游客总人次比例达5%,旅游贡献率不断提升。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赛事层级不够高。办赛频率有限,赛事层级、规格有待提升。政府依赖度高,市场化运作水平有限,宣传和普及不足,对标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标准仍具有较大差距。

2、配套设施不健全。海钓游艇港口分散,缺少可监管、可控制的集中母港及补给、休闲等配套区域。矶钓钓点多为配合赛事设置的临时钓点,安全应急、智能设备、文化传播等功能薄弱。

3、管理体系欠完善。海钓证发放门槛较低,缺少专业培训、复核年检,监管和惩处力度不够。政府监管职责划分不明确,缺少统一的行业管理条例和操作办法,海钓证在市内县区间尚不能通行。海钓企业运作不够规范,对游艇改造、船员培训、限载控制、意外保险,应急预案、进出港报告等缺乏制度化管理,游艇租赁、导钓服务缺乏行业监管。

4、产业发展未成规模。赛事对产业的带动力不强,影响力停留在行业内,从“赚口碑”到“产效益”缺少意识和手段,资源增值收费事项及标准不明确。产业规模化、体系性发展缺少规划和设计,产业链挖掘有限,业态单薄,企业规模小,其中装备制造、配件生产等上游产业链几乎处于空白,鱼获处理缺少专业化服务和市场化经营。

三、海钓产业重点发展领域

依托商业赛事这一产业基础,同步发展专业钓和休闲钓赛事,加大赛事市场化运作和经济效益产出。深耕蓝色经济,拉长做透产业链,重点谋划培训、展会、论坛、节庆和商贸五大领域,进一步向钓具制造、饵料加工、游艇供给、海钓保险、赛事直播等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加速构建“1+5+X”产业驱动模式,建成与国际高度接轨的海钓产品体系与服务体系,全力挖掘“海钓天堂”的商业价值和品牌效应。

“1”:做精赛事基础。推进海钓赛事市场化运作。积极发挥协会赛事组织主体作用,综合运用市场化经营策路。将现有赛事升格为常规赛事,积极争取列入省级重点培育“品牌赛事名录库”。联动宁波(象山)、台州、温州等已具有一定赛事基础的周边沿海城市,联合举办“东海海钓联赛”,形成区域集群影响。积极承办俱乐部邀请赛、行业竞技赛、企业团建联谊赛、大众擂台赛等体验性赛事,加大产业群体培育。

“5”:做强五大领域。一是培训。明确专业海钓证与临时海钓证权限标准,借鉴潜水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具备国际公信力的海钓资格及等级认证体系。全面提升海钓证含金量,探索海钓证扣分培训修复机制。二是展会。举办中国(普陀)国际海钓博览会,并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为普陀海钓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搭建竞技交流、业务洽谈、资源共享的国际产业展示交易平台。三是论坛。在赛事和展会期间,举办主题多样的国际海钓高峰论坛,举办游艇、钓具新产品发布会,建立行业标杆,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四是节庆。策划“中国·普陀国际海钓节”,邀请名人担任普陀海洋保护公益形象大使,开展“中国海钓风云榜”评选,举办嘉年华、海钓摄影展、“游艇宝贝”船模选拔大赛、海钓文化展等活动,积极开发鱼拓艺术、鱼标本及渔文化相关衍生品。五是商贸。建立海钓鱼获交易平台,提供保鲜处理、拍卖交易、冷链运输等专业化服务,为餐饮市场提供伏季休渔期总量控制的鱼获供给。健全游艇、钓具、饵料的交易和租赁市场,加快推进经营主体由个体商户向俱乐部、公司化规模转变。

“X”:做足关联产业。大力发展钓具制造产业。引入日本禧玛诺、台湾太平洋等国际知名品牌,引导传统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向钓具生产领域拓展,逐步由“贴牌加工”向“自主品牌生产”转变。转型发展饵料加工产业。推进传统水产加工企业向饵料生产加工领域进军,特别在竞技饵料高端市场予以开拓,完善销售渠道,培育普陀海钓饵料明星品牌。协同发展游艇供给产业。加大海钓产业与游艇产业的高端对接、伴生发展,增强游艇产品多样化供给,积极拓展游钓型游艇研发生产、维修改装、二手交易、租赁托管等领域。定制发展海钓保险产业。为专业钓人士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海钓保险产品,加强海钓保险投保和理赔管理,开发应急救援、住院津贴等更全面的增值服务。

四、海钓产业发展措施保障

1、以完善配套,强化功能集聚。加快母港选址建设,集中提供游艇出发停靠、“4S”维修保养、加油补给等服务,设置钓具超市、设备维修、赛事直播、商业路演、海钓学堂、鱼获拍卖交易等综合商业功能,构建文化、餐饮、娱乐、商贸等一站式海钓陆上体验区。通过闲置资源整合盘活,建设普陀国际海钓大厦,开展海钓培训、发证、展销、活动审批、权益保障等一体化专业服务,成立全国海钓俱乐部战略合作的“舟山接待站”,并加快推进国际国内海钓企业总部落户。

2、以政策引导,强化产业培育。制定出台海钓产业发展若干政策,鼓励多种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海钓特色产品开发和产业基地建设,引导渔民转产转业从事海钓经营服务。积极争取中国休闲垂钓协会矶钓分会办事机构、秘书处落户普陀,提高国家海钓立法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增加大型赛事承办的便利性和优先权。 3、以联动管理,强化行业规范。推进政府、协会、企业联动,形成普陀海钓产业良性发展的强大合力,建设生态型海洋牧场。提高海钓经营与活动的组织化程度,健全海钓证管理办法,积极促进海钓证在全市范围通行,建立海钓个人诚信系统,打造中国最规范的海钓基地。

作者:普陀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李俊伟

声明:去钓鱼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中国渔业报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qudiaoyu.com/b/12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