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1000斤大鱼(长江的)

长江流域是国内淡水河湖数量最多、面积最广的流域,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打下了深厚的根基。据统计,长江中的纯淡水鱼有360多种,特有鱼类有156种,还孕育了白鱀豚、长江江豚等顶级旗舰物种,堪称一座“水生生物基因库”。

白鱀豚

近期,长江岸边屡次传来激动人心的好消息,野生鱼集中进入了繁殖期。宜宾的三江新区、芜湖的十里江湾均出现了大量的鱼群,鲫鱼、鲤鱼、鳊鱼、草鱼等应有尽有,繁殖场面颇为壮观。安徽池州也出现了“黑压压”的一片鱼群,待产亲鱼覆盖了两三百米的水面,大规格的鲢鳙、鲤鱼肉眼可见。

在南京五马渡,还有网友拍下了鱼苗聚集成群的壮观景象:在江边隐约可看到水下略显“混浊”,仔细一看全是长江野生鱼苗,密密麻麻连成一片,几乎挤满了整片江边浅滩。有网友兴奋地表示:“这才是长江该有的样子!”

大量鱼群现身南京段,为何都聚集在江边?

每年3月至5月是长江鱼群大量繁殖的时期,也是鱼苗集中涌现的时期。在此期间,江水温度上升到20~30℃,雌雄亲鱼性腺发育成熟,不约而同地向产卵场(多是湖泊、江湾和浅滩)转移,最后越聚越多,形成了鱼群迁徙的壮阔现象。

迁徙的长江鱼群

在长江流域,不同的鱼类有不同的产卵行为。例如鲢鱼和鳙鱼,需要江水上涨、流速增加等外界刺激才能顺利产卵,卵子受精后,还需要经过数百公里的自然漂流才能孵化成幼苗。草鱼、鲤鱼、鳊鱼则有所不同,会选择将卵产在水草茂密、水流缓慢的浅滩处,受精卵粘附在草叶上孵化。

长江鳊鱼

南京段出现大规模的“鱼苗军团”,长度约3~5公分,这表明当地存在大规模的产卵场,水域生态环境优越。而根据长江的水质监测结果,2020年长江流域的优良断面(I~III类水)占比已经高达96.7%,2021年进一步提高到了97.1%,这表明长江的“好水”正在增多,生态环境确实在持续提升。

有细心的网友提出了疑问:这些鱼苗为何会紧靠江边游动?这是不是意味着鱼苗还无法适应长江的环境呢?

事实上,“鱼苗靠边游”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主要和两个因素有关。

首先是江边的饵料更丰富。江滩水深更浅,受光后更易升温,浮游植物密度更高,能为幼鱼提供更多的食物资源。浅滩处还是水草集中生长的区域,溶解氧含量更丰富,有利于幼鱼躲避天敌的捕食。其次,还可能与波浪的冲击有关。相对来说,幼鱼的游泳能力较弱,容易因江滩波浪的拍打而向两岸偏离,呈现出“随波逐流”的特征,鲢鱼、鳙鱼的幼鱼就存在这种现象。

据专家介绍,这批鱼苗很可能是四大家鱼的幼鱼,在浅滩巡游很正常。此外,家鱼的幼鱼还有长距离洄游的习性,其目的地是上游的通江湖泊,即“长江中出生,湖泊中生长”。在鄱阳湖、洞庭湖,浅滩的静水环境更有利于藻类、水草增殖,生物饵料更充足,是四大家鱼的天然育肥场。

长将禁渔成效显著,鱼群是否会泛滥?

长江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支流最高分为6级,流域内直接、间接连通的河流湖泊不计其数。再看长江干流,长度达到了6300多公里,先后流经高原、山地峡谷、低山平原等多种地貌,生态类型复杂多样,是家底深厚的“野生鱼宝库”。

长江流域范围图

如今,长江干流被纳入全面纳入了禁渔范围,成效逐渐显现,鱼群出现的次数、规模越来越大,有些规模甚至达到了“50年未见的程度”。

所以就有人担心:长此以往,长江干流的“鱼库”会不会爆满?十年禁渔后,长江出现了鱼群泛滥的现象该怎么办?

这种想法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在今年1月,湖北的鲁湖、野猪湖等5个湖库就出现了这种局面,当地从2018年开始封湖育鱼,3年多以来一直不断地补充鱼苗,鱼虾储量越来越多,以至于超过了容纳上限。例如在鲁湖,该湖面积仅40.2平方公里,理论容纳值只有350万斤,但年初却达到了700多万斤,严重“超额”。

为保护生态,湖北省在上述湖库展开了生态捕捞,这也是全国首次在禁渔区内开展试点捕捞。通过控制网眼、捕大留小、选择鱼种,捕捞的“生态性”得到了保障,和传统的酷渔滥捕有本质上的不同。

但是在长江干流,鱼群泛滥的现象并不会发生,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长江干流水量充足,多年平均径流量达9600多亿立方米,生态容纳量巨大。而禁渔10年也只能保证四大家鱼完成2~3代的自然繁殖,中华鲟难以繁殖一代(雄鱼最快9龄成熟,雌鱼为14龄),资源恢复成效有限,不足以达到“泛滥”的程度。

其二,长江是一条古老的大河,演化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复杂的食物网构成了健全的营养结构,各个鱼种的数量均处在动态平衡之中,彼此相互制约。因此,长江的本土鱼种不存在泛滥的生态条件。

资源恢复苗头初现,IBI指数仍需关注

现阶段,长江的渔业资源仍处于困境之中,“资源危机”还未完全摆脱。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在1954年,长江干流的捕捞量为42.7万吨,60年代下降至26万吨,80年再次下降到20万吨。2011年时,全年渔获量仅有8万吨,半个多世纪降幅超过了80%。

长江渔获量/谢平: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曾有科研人员在江边的水产市场做过调查,发现小型化的问题非常突出:在2公斤的幼龄杂鱼中,涉及的鱼种多达数十种,总尾数竟然超过了1000尾,很多鱼苗仅有2~3厘米长。

在与长江相通的洞庭湖,滥捕现象也非常严重。20世纪90年代,湖区开始流行一种“迷魂阵”的网具,数量曾达到8000多部,总长度超过1000公里。这种渔具网眼细密,“有进无出,大小通吃”,用其捕获的渔获物90%以上都是50克以下的小鱼,重量超过100克的仅占总量的2%。

在南洞庭万子湖水域,老渔民李广曾拥有七个“迷魂阵”。据他反映,“一些占据好位置的渔民,一户一年能搞十万斤鱼”,因为渔获量巨大,又省时省力,几十年来尽管屡有禁令,渔民们还是拆了又建。同时他也无奈地表示,“感觉洞庭湖里的野生鱼还不到30年前的五分之一”。

直到2017年,“迷魂阵”才彻底退出洞庭湖,但几十年的滥捕已覆水难收。相较于上个世纪,目前长江的生物资源仍处于衰退阶段,所以长江禁渔仍不能放松。

根据F-IBI理论,长江鱼类的完整性可以分为:极好、好、一般、差、极差、无鱼六个等级。最近的评定结果显示,长江已处于最差的“无鱼”等级,干流的生命力等级也降为了“B-”,两种指标都不容乐观。

不过,好的迹象也正在发生。根据刘明典团队在三峡库区万州站的研究,当地水域在2006~2007年份的F-IBI等级为“差”,其余年份多处于“一般”等级。根据当时的预测,万州段的鱼类完整性有降低的趋势

幸好,长江禁渔使这种“趋势”发生了扭转。2022年4月23日,万州区的渔政部门发现了喜人一幕:大片的鱼群聚集在密溪沟近岸处,体长多在10~30cm左右,每群足有一两百条鱼。多名护渔员都反映,鱼群聚集的画面非常罕见,但今年以来,这种现象已发生了很多次。更有渔政人员表示:“这样的场面,(之前)从未见到过”。

诸多迹象表明,目前的长江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变,希望禁渔成效能继续保持,最终还原出一个鱼虾成群、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生态长江。

声明:去钓鱼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牧海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qudiaoyu.com/b/11010.html